在商业世界瞬息万变的今天,企业如何打破增长瓶颈?如何在红海中开辟新赛道?如何通过思维迭代实现基业长青?
这些问题,在第三期@楼仲平・思享荟(弟子班)第二模块《创新思维 认知迭代》给出了系统答案。
持续四天的课程,以“破界”与“重构”为核心,内容深入浅出、行知合一,充满哲科韵味,为创业者铺就了一条从“认知升级”到“实践落地”的完整路径。
1
创新思维的逻辑
从“认识”到“运用”的破界之旅
“能满足人性内在‘喜新厌旧’的只有‘创新’,企业持续增长的有效引擎也只有‘创新’。”课程开篇,楼仲平老师便直指核心。
在《创新思维的逻辑和原理》课程中,他通过“认识创新”、“理解创新”、“运用创新”三部分内容,层层递进地打破企业家对“创新”的固有认知。
01 认识创新:从“套利时代”到“创新时代”的转型
课程以一则案例切入:Deepseek(深度求索)团队在极短时间内超越OpenAI,跻身全球AI头部阵营。楼仲平借此致敬中国科技界的“范式转换”——这不仅是技术突破,更标志着中国经济正从“套利型经济结构”向“创新性经济结构”深度转型。
“套利型经济结构”指通过模仿、利用市场信息差获利,比如成都街头的夫妻火锅店,仅是瓜分既有市场,不创造新需求;而海底捞则是“创新型经济结构”,通过模式与服务创新开发新客群、新场景,创造原本不存在的市场。
楼仲平强调,过去几十年中国经济的增长多依赖“套利型增长”,但随着竞争加剧、机会成本上升,套利空间已急剧收缩。“企业想要持续发展,唯一引擎就是创新。”而创新的核心驱动力是企业家——他们需凭借 “无中生有”的想象力,发现潜在价值、创造新事物。
但创新具有强时效性:一次创新无法一劳永逸,必须在其失效前持续迭代。这也是楼仲平对作为企业“一号位” 同学的核心提醒:保持创新意识,是持续经营的前提。
02 理解创新:从自然演化中读懂创新的底层逻辑
“创新的本质,藏在宇宙演化与生物进化的规律里。” 楼仲平跨界融合自然科学、生物学等多学科视角,拆解创新的底层逻辑。
他通过演绎宇宙演化产生“新的分化”,推理出“创新≈分化”的核心命题。以人类进化为例,我们的祖先虽是鱼,但并非从鱼的“主枝”直接演化而来,而是来自鱼的“侧枝亚种”——那些游向浅水区的变异个体,逐渐进化为两栖动物、哺乳动物,最终诞生智人。这印证了“越是边缘,分化与进步的动力越强”。
由此延伸至商业:任何产品都有生命周期,唯有通过 “侧枝盲端”(主流之外的边缘创新)才能突破瓶颈。日本味增汤从酱油工艺中延展而来,韩国正官庄靠人参副产品实现十年增长,双童的创业裂变机制也是通过 “边缘技术”打开新局。
更深层的逻辑是“人性的喜新厌旧”:从生物进化看,人类的自然形态就是“放弃旧的、追求新的”,这种天性决定了创新是满足人性的“必然应变”。随着时间推移,曾经的创新会失效,企业必须以更快的迭代速度响应变化。
人性的“喜新厌旧”导致创新的时效性是必然的
“创新不是具象的技术或发明,而是一种思维认知方式。”楼仲平引用德鲁克观点:创新是“有组织地寻找变化,将变化转化为机会”。这要求企业“有组织地放弃昨天”,创业者则需保持孤独与理性——唯有脱离群体干扰,才能洞察独特机会,成为“无人区的孤勇者”。
03 运用创新:拆解与组合的实战工具
在“认识”与“理解”之后,楼仲平聚焦“如何运用创新”,通过思维训练与案例结合,交付可落地的工具。核心方法是“要素的拆解与重组”:
楼老师在课上给出一个具象化“桌子”的图片
引导大家一步步进行要素拆解和组合
他将这一逻辑概括为三种创新路径:
•“无中生有”:0-1的突破;
•“推陈出新”:现有要素的优化重组;
•“移花接木”:跨领域要素迁移。
而运用这些工具的前提,是打破“隐含假设”——那些因惯性形成的思维陷阱。楼老师通过大量的实例,着重强调创业者一定要勇于打破旧有假设,不断挑战和打破常规,放弃习以为常的大众共识,追求独特亮点,“放弃”才有更多的“选择和空间”!
楼老师为大家提供了破除“隐含假设”的具体实施路径
2
创新方法实战
双童31年的“五大创新”落地路径
在理解创新思维的底层逻辑后,双童总经理、“大师兄”李二桥趁热打铁,带来《创新方法&案例实践》课程,以双童发展为例,系统拆解经济学家熊彼特提出的“五大创新方式”——产品创新、技术创新、市场创新、资源配置创新、组织创新。
课上通过“双童”案例拆解,推演抽象思维和隐含假设在产品载体上运用,每个创新方式都让所有学员现场模仿实操,鼓励同学们不断追问、不断寻找新的可能性,提升附加值,增强成为行业“隐形冠军”的信心!
同学们在课上灵感迸发、群智涌现
3
认知迭代
中西方文化差异中的思维破界
“创新的瓶颈,往往是认知的边界。”课程第三天,楼仲平将视角转向文化根源,通过《中西方文化和思维差异》课程,帮助学员理解“思维惯性”的来源,重塑多元思维。
01 归根溯源:两种文明的思维分野
中华文化发源于黄河流域——封闭的地理环境催生农耕文明,形成“聚族而居、重稳定”的特质,儒家文化的“主德主义”成为主流,知识为德行服务;而古希腊多山贫瘠的地貌,迫使先民从事航海与贸易,孕育出“重契约、探真理”的商业文明,形成“主智主义”,追求“为知识而知识”。
“主智主义”与“主德主义”所形成的认知差异
02 社会关系:从“熟人文化”到“生人规则”
儒家文化以血缘为纽带,构建了“熟人社会”的伦理体系,重视“人情世故”;而西方商业文明中,流动的陌生人形成城邦,催生出规则与法治。这种差异导致中国企业常陷入“人情管理”的困境,而西方企业更依赖制度与契约。
儒家文化的“家国天下”构建了稳定的社会秩序
但在后期却成了中国迈向近现代文明的转型阻力
03 科学探索:文化差异形成认知鸿沟
文化差异体直接影响对“科学”的态度:中国四大发明源于经验积累,西方科学则基于理论探索。楼仲平提醒:“近代中国‘师夷长技以制夷’的功利性学习,让我们重技术轻科学,这在今天的企业创新中仍需警惕。”
因视野局限性,国人产生了
“科技不分、以技代科”的科学误区
04 语言与思维:从“具象模糊”到“抽象精确”
汉字的象形特质造就“重直觉、轻逻辑”的具象思维,注重“整体合理,细节模糊”;西方字母文字则催生抽象思维,强调精确与理性。在全球化时代,二者需互补:正如双童既借鉴西方的精细管理,又保留东方的人本关怀。
“认知世界的方式,决定了企业的命运。”楼仲平强调,企业家需跳出“思维舒适区”,拥抱多元文化,才能在全球化竞争中立足。
楼仲平在很多年前奔赴世界各地了解、学习
才形成了更加“包容而宏大”的认知体系
4
文化浸润
双童21个节点的“人本经营”实践
课程最后一天,楼仲平与李二桥带队走进双童厂区,通过21个文化节点的实地研学,让学员深入感受文化是如何影响企业长远发展的。
从员工星级宿舍、雨水回收系统,到众创空间、文化长廊,双童的每一处细节都体现“商业向善”与“利他经营”:
人本关怀:宿舍配备独立卫浴、洗衣房,餐厅提供免费三餐,解决员工生活后顾之忧;
环境友好:投入节能降耗系统,实现废水、余热回收,践行“绿色生产”;
机制赋能:通过“助理文化”培养人才,以“创业共享平台”让员工实现“为自己干”。
……
同学们研学双童文化站点
“文化不是挂在墙上的标语,而是融入日常的选择。” 企业文化在潜移默化中持续影响人的心理、动机、能力和行为的影响和塑造,继而形成企业的人格、环境和价值观。
5
结语
从“认知升级”到“实践落地”
隐形冠军楼仲平思享荟第二模块,以“创新思维”为起点,以 “文化破界”为纵深,以“实战案例”为支撑,为企业家提供了一套完整的“认知迭代+创新落地”方法论。
正如学员反馈:“这不仅是课程,更是一次思维的重生——让我们明白,创新不是遥不可及,而是可拆解、可学习、可实践的系统工程。”
双童作为中国细分行业隐形冠军企业,经历了31年持续的创新和转型,从“作坊企业—专精特新—隐形冠军—第二曲线”的全生命发展周期,更懂得中小企业在“隐形冠军”之路中各个阶段遇到的痛点、难点。
所以,如果你是创业者、学习者、思想者,希望在经营领域有更深的思考和洞察,那么《隐形冠军楼仲平思享荟》就是为你量身定制!欢迎扫码咨询第五期《隐形冠军楼仲平思享荟》!
隐形冠军楼仲平思享荟
楼仲平全程陪伴成长
一起打开视野与认知世界的大门
扫码咨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