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半月以来,走进“双童”采访的媒体朋友络绎不绝,各自围绕着不同主题展开深入采访!其中,杭州电视台记者率先走进浙江义乌,对“双童”董事长楼仲平进行了一次采访。
从一张“鸡毛换糖证”,引出了义乌这所“敢为天下先”的小城的传奇发展。自改革开放以来,一支小小的拨浪鼓“摇出”世界小商品城之都背后,究竟具有怎样时代意义的经验做法?
楼仲平的“鸡毛换糖证”
在金华义乌从“一无所有”到“无所不有”的小商品市场, 透露着政府有为的“进阶”。义乌企业双童, 如今已经是全球“吸管巨头”。创始人楼仲平最早挑货郎担走南闯北谋生,在90年代回到义乌市场摆摊 。当时原本只是农民自发集聚在马路边,兜售小商品市场的雏形 。在政府的保护和支持下,已经发展成了中国最大的小商品专业批发市场 。义乌作为全世界小商品产业生态中心,非常具有价值和意义,它是引领义乌市场进一步发展的核心力量。义乌市场的第一步其实是从我们大家挑货郎担开始的,我们的祖先将红糖拿去交换主粮,从而形成了“以货易货”的商业形态,也就是“鸡毛换糖”。
楼仲平重走“鸡毛换糖”之路照片
后来,义乌人逐渐不满足于“鸡毛换糖”,开启了第二步——变通转型之路,其实用今天的角度来说这就是创新。在我出去挑货郎担的同一时期,义乌还没有形成市场。直到1982年之后,义乌在“湖清门”建立了第一代小商品市场。义乌第一代市场——稠城镇湖清门小百货市场
到了篁园市场之后,它是一个室内市场。我拿到的第一个摊位就在篁园市场,五金归五金,文具归文具 ,百货归百货。分门别类、 集中比价。 从而有利于顾客的采购, 这个是(和以前)完全不一样了 。随着时间的推移,义乌市场的规模逐年扩大,全国各地的商贩已经知道了义乌这个市场,很多商贩到义乌来进货。这个过程中,义乌人实现了又一次转变,反过来主动将义乌的小百货送到当地,批发给当地的商人,让他们去售卖。
实际上,在发展的过程中义乌市场一直在不断转型。1993年年底,义乌政府发布了一个文件称为“一号通告”,鼓励工商经营户“以商转工”“以商促工”“贸工联动”。义乌政府将这个通知发布到义乌的每一个摊位上,推动经营户去做工业、做制造业,从而形成了前店+后厂的商业模式。
时至今日,义乌市场连接着全国20多个省份的产业集群,带动了210万家中小微企业发展 。
我认为义乌政府的“有为”很多是在机制上、 在市场引导上、 在产业规划上 ,而没有指点说哪家企业应该怎么做 ,哪个交给市场。在市场机制的影响下, 政府变成了所谓的“无为”, 又从宏观上长期获得一个一个的“有为”。小商品市场是有形的,我们说市场的那种关系是无形的,它是“精神遗产”。
曾经的义乌的先辈们为了生存,挑着扁担走南闯北,勇敢地向命运发起挑战;如今,义乌已经成为全球小商品贸易的风向标,积极适应市场新动向,掌握新零售技巧,开拓新型平台,始终站在时代前沿!
而“双童”作为义乌这片土地上生长出的企业,在创始人楼仲平的带领下,从一家实体制造企业,转型为工贸一体、助力更多员工实现共同富裕的平台型企业,破除墨守成规的思想,敢于迎接新挑战、拥抱新变化!
打造双童创业共享平台,帮助员工实现创业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