联系我们在线留言日本语EspañaالعربيةEnglish
 
企业介绍
企业文化
企业架构
企业荣誉
大事记
质量控制
生产过程
社会责任报告
质量信用报告
联系我们
 
 
 
 
 
楼仲平:为何我们不能全盘接受日本的“工匠精神”?
时间:2018-8-29    来源:文宣部     阅读2151次   


 

吸管妞导读

近些年,

国内兴起了一股“工匠精神”的热潮。

但我们有没有想过,

到底什么是工匠精神?

源自于日本和德国的

“工匠精神”真实意涵到底是什么?

在中国当下的环境下,

“工匠精神”真的能适合所有企业吗?

 


 

为此,

“双童”楼仲平

基于二十多年对日本社会的认知,

和几十年对“工匠精神”的亲身实践,

并结合现代信息化社会的发展,

和所有创业者分享:

《为何我们不能全盘接受日本工匠精神》

同时,

《中外管理》杂志也刊登了这篇文章,

下面,吸管妞就带大家来看看吧!

 

来源|中外管理杂志

演讲|首届“中国造·隐形冠军”获奖企业、双童吸管董事长 楼仲平

 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为何我们不能全盘接受日本工匠精神

  

责任编辑:谢丹丹,整理:记者 史亚娟


融入互联网思维而与时俱进的“新工匠精神”,或是新方向。

 

巨变时代下需要与时俱进的“新工匠精神”:

点击观看视频

 

        在“双童”创业的25年中,时代发生了巨变。尤其是近10年的互联网,带给了我极大的思考,它对原有模式的考验无处不在。“双童”沿着旧地图,还能再次找到新大陆吗?


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1

一家日本老企业的衰落

 

    “双童”为何能够如此专注?这种“专注”并非与生俱来,而是受到日本企业文化的影响所致。1997年,我结识了一位名为桑原道昭的日本友人,他身上的专注与坚持,无形中给了我很大的精神力量,支撑着我一路向前。

 

       2000年9月,在这位友人的带领下,我第一次参观了一家位于奈良的一次性筷子工厂。这是一家有着45年历史的老厂,一两千平方米的老厂房车间内,机器旧得发亮,但生产的产品却极为精致,精湛的工艺水平,让彼时的国内企业很难超越。受此影响后,“双童”2002、2003年便开始逐渐放弃“多元”理念,专注吸管生产,慢慢求得质量上的提升。并将这种“专注”渗入到员工教育中,志存高远、长远积累。

 



        直到2009年我再次参观该厂时,发现它一切如旧,只是社长更老、员工更老,依然没有引入新生力量。9年中,它生产的筷子已经越来越少,大部分机器停放在车间,部分员工已陆续离开。当时的场景让我陷入了思考:面对2009年互联网的冲击,一个企业仅有“坚持”远远不够,必须适时创新与变革。就如这家日本企业,虽不能称其为失败,却也是一家“跟不上时代的企业”。

 

       无论日本企业秉持了哪种“精神”,但真正的“精神”一定是叠加在创新之上的,就如“工匠精神”,便不能仅仅是一种坚持与坚守,而没了创新。

 


 

       2013年这家企业最终停产,原因很简单——社长去世,无人接班。一家日本工匠型老企业终被时代抛弃,让人唏嘘。彼时的我,对“工匠精神”也有了更深的认识:不能迷信所谓的“工匠精神”,巨变时代里,一切都不是自己所能选择的,很多东西不是一己之力能改变的。

 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

 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2

成也工匠精神,败也工匠精神?

 

       此后“双童”在专注的基础上,又对品类做了进一步细分,在常人不看好的领域,将小小吸管做到极致,引发了国内乃至日本产业界的关注。

 

       2014、2015年,“双童”与日本产业界展开双向交流。我发现,近两年“工匠精神”在日本国内已成为一个热议的话题。尤其在2017年我受日本法政大学邀请,分享《新匠人思维》时,发现受邀出席的500多位嘉宾,除坐在第一排的三位年轻中国参会者外,几乎是清一色日本各界工匠型企业的老社长,竟看不到一张日本年轻人的面孔。

 


 

       这便是日本遵从“极致工匠精神”的结果——年轻人创业的环境愈发艰难,愿意接班的微乎其微。而此时日本媒体也开始反思,它们认为日本企业“成也工匠精神,败也工匠精神”!对此我并不完全赞同,因为这仅是外界看到的日本社会的部分现象,日本深层次文化并不仅仅是“工匠精神”所能涵盖的。

 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

 

       但由此引发的问题却值得每个人深思——日本社会今日之传承问题,也将是中国企业明天所要面对的难题。对企业而言,不能全盘接受日本“工匠精神”。有着“亚洲中小企业研究第一人”之称的法政大学教授坂本光司先生一再提醒我:“过度专注坚持只做一个产品的企业非常危险,至少要做3-5个产品。”

 


 

       对制造业企业而言,在坚持“工匠精神”的基础上,还要进行本产业相关产品的适当延续,即“适当多元”。这里的“多元”,可理解为“生产一代,研发一代,储备一代”。即企业要有“下一个5年、10年的增长点”,其中也包括质量上的提升。以吸管产业为例,目前瓶颈已非常明显,你会发现做了10年、20年后,随着产业的不断细分和极致优化,企业的经营空间变得越来越窄。此时,围绕本产业做适当的产品延续,也是很自然的事。
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3

未来10年,90%专注型企业将死亡

 

       现在的“工匠精神”,已无法回到四五十年前日本、德国那种纯粹技术条件和社会环境下的“工匠精神”。互联网带来的巨变,让信息高度对称,甚至以秒为计算单位。身处其间的每个人,都将被改变。

 

       与此同时,在日本原有社会环境下形成、推崇极致坚持的“工匠精神”,与时代巨变下的互联网思维会形成天然冲突。简单模仿日本“工匠精神”,并不适用于中国企业。中国企业在汲取德国“制度精神”、日本“哲人精神”基础上,更重要是认知时代的需求并及时做出变革。任何一成不变的商业模式都将被淘汰,唯有融入互联网思维与时俱进的“新工匠精神”才有意义。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


       坂本光司教授曾说过一句让我震惊的话:“未来10年将是日本大量专注型企业死亡的10年。”我追问这个“大量”究竟是多少,他说将在90%以上。这意味着,互联网对社会带来的方方面面改变,将完全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。此时再迷信某种“精神”,将陷入自我想象而不能正视现实。但这并非要摒弃“专注”,只是“专注”更应是专注于某个事物,而非某一款产品。

 

      以上也是“双童”近几年战略转变的方向。我们从2016年开始拿地、建厂房,因为如今“双童”的经理人普遍是90后,他们对职业发展往往有着更高追求。此时企业便不能再以传统认知去限制他们,而是要适时做出管理上的改变,提供一个更好的工作平台与工作环境。

 


 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4


“工匠精神”不应沦为一种口号

 

       中国文化注重“学而优则仕”,艺人和商人一直处于最底端,说明国人骨子里就轻视踏踏实实做事的人。“双童”10多年来培养“大学生下基层”几乎完败,我们发现中国当下的文化、教育,乃至制度和社会环境,正在“杀死”真正的工匠。

 

       由此我提出,真正适合国内企业的“工匠精神”,必须在前面加上一个“新”字。这个“新”,就意味着加入时代巨变的元素,加入“互联网信息化高度对称”的元素。

 



        然而,我对中国能否产生这种纯粹的“工匠精神”,也带着一丝忧虑。因为纯粹“工匠精神”,在目前国内社会环境下是很难得到支持的,容易沦为一种口号、一种运动。而“工匠精神”的核心,是培育大批具有匠心的产业工人,“工匠精神”要由产业工人实打实地做出来。

 

        这正是“双童”近10年来努力的方向——我们希望打破农民工这种低层次人才瓶颈,培养大学生进车间、进入技术阶层工作。遗憾的是,这种努力的成效并不明显,甚至是失败的。在“双童”,专科生每月补贴800元、本科生补贴1500元,却依然没有一名大学生愿意从事技工工作、没有一名大学生愿意发扬“工匠精神”,这是“双童”的悲哀。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


 
 
首页了解双童产品中心资讯动态视频联系我们在线留言日本语EspañaEnglish
版权所有 © 2002-2008 义乌市双童日用品有限公司 地址:浙江省义乌市北苑路378-379号
电话: 0579-8567 9778, 8567 9789, 8567 9800 传真: 0579-8567 9555 E-mail: St@china-straws.com
网站备案号:浙ICP备14038312号-1   技术支持:中国日用品网